龙寓意:皇权、尊贵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图腾,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精神象征。华夏先祖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被称为“龙祖”,一统六合的秦始皇被称为“祖龙”,黄帝也有骑龙升天的神话传说。从考古学来讲,龙的起源非常 ...
龙寓意:皇权、尊贵 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图腾,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精神象征。华夏先祖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被称为“龙祖”,一统六合的秦始皇被称为“祖龙”,黄帝也有骑龙升天的神话传说。 从考古学来讲,龙的起源非常悠久。在8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辽宁查海遗址出土了最古老的龙形。龙形发展到普遍接受的形象,大约是源自6500年前河南濮阳发现的蚌塑龙。 龙在华夏大地是多地起源的。在距今5千年左右,中国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河南和陕西的仰韶文化、内蒙古的红山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中,都出土了各自不同的龙的形象。 我们今天看到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形象,是有一个共同源头的,那就是华夏先祖黄帝和炎帝华夏部落联盟的图腾。 在神话传说中,黄帝打败蚩尤后成为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了凝聚各地氏族部落,黄帝从各部落的图腾中各取一部分,创造了华夏部落联盟的图腾——龙。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5千年来龙的图腾便根植于血液之中。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文化象征。 @枫145879080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首歌是港台明歌手张明敏首唱。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华夏的炎黄子孙!不论走到哪,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自己是中国人!也忘不了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条根。 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大份人都是中国华人华裔居住在这里。一直到今天还留下"望乡台”是用来专门为思乡的华人华侨,朝东方龙叩拜,以解思乡之苦! 龙作为中国人的象征,一种龙的文化,渊源流长,而居住在国外的华人华侨,一回到中国就寻根拜祖,给华夏共同祖先炎黄,烧香叩首!龙的文化也参透到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比如,国外华人华侨,每到大年三十,玩龙摆尾,划龙船,穿唐装,家家老少三代,双聚一堂,唱龙歌,"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传说当年,汉高祖打仗时,路过此地,见一条蛇挡道,那些士兵不敢前行,汉高祖刘帮走上前,举起宝剑将蛇腰斩两断,走着走着遇见一个老奶奶,哭声震天,高祖走上前便问,你为什么在此哭闹?老奶奶哭着说,我儿子赤帝被白帝轩了,故而伤心落泪,话音刚落,转眼不见踪影!并暗自思忖,难道我刘邦就是白帝不成?传说总归是传说!而龙就是华夏人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历史研习社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改革开放后,在大众之中“龙”的形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古代专制皇帝的专用和象征,二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龙是君王的宠物、仆役,却不太好说是象征。在民间,对龙也是颇多使用而很少忌讳,说不上很尊敬。而“龙”作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也不过是百年来的事。 晚清黄龙旗 在清朝末年,大清帝国被迫从天朝上国的理想中走出,融入世界万国体系。在此过程中,大清帝国利用国旗、邮票、警徽等等国家形象象征系统,将龙塑造成为了大清帝国的象征符号。然而,清朝末年的屈辱记忆,使得皇权崩溃后的学者和大众不能接受“龙”作为大清帝国的象征符号继续使用。 而“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渊源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龙图腾”。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帝国主义的肆意凌辱,一些中国学者试图通过建构自己的上古历史来论证自己与西方文化同出一源,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和认同。这在上古史的研究领域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中国文化西来说”,二是龙图腾。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姜亮夫等学者受到当时主流的夷夏东西说的影响,提出龙是夏民族的图腾,凤是殷商民族的图腾。这实际上是对华夏民族来源的一种假设,却在传播中逐渐形成龙和凤是华夏民族特有的图腾的说法。 闻一多先生是龙图腾理论的提出者之一 所谓的图腾和图腾主义,是西方人类学者在探索各种异文化和种族的过程中,肆意夸大各种部族文化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和说法,明确地蕴含着一种文化优越感。在欧洲人类学家心中,图腾主义往往意味着原始、野蛮和落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已经指出,图腾是一种极为宽泛的对某种人群和某种动物联系的看法,并没有实质性的统一的内涵。“图腾”在相关专业领域,早已成为过时的理论。但是将龙看做图腾的说法,将传统清帝国的象征巧妙地变为了华夏民族的图腾和象征,相当好地迎合了当时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背景。 歌手王力宏对歌曲《龙的传人》的翻唱最为著名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一首《龙的传人》使得有关龙的图腾和崇拜又一次迎合了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情感要求。“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族群形象和龙的图腾再次开始传唱。殊不知,最早创造“黄种人”种族理论和“图腾”人类学理论的西方学术界,早已扬弃了相关理论。历史的玩笑,真是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