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东北的时候,冬天最多洗一、两次澡,山里人根本没有洗澡的地方。外面零下二、三十度,家里怎么烧火也不过十五、六度,而且砖瓦结构的平房,根本没有洗澡设施。
其实,在七、八十年代,东北人冬天很少洗澡。
别说山里,就是县城也没那个讲究。特别在三江平原,那里多数都是草房。墙壁是黄土垒的土墙,房顶盖了厚厚一层麦秸,只有县城主街才能看到一些砖瓦房。
住在草房里别说洗澡,就是吃水都是问题。城中心有自来水,城边只能几家共用一口洋井。有些人家厨房挖有水井,用木板垒的那种,井口是一个中轴带把的轮子,十几米长的棕绳缠绕在中轴上,另一端系着一个小木桶。
把桶倒扣下去,由重力作用轮子快速旋转,绳子一圈圈减少,直到木桶落进水里轮子不动了,再用力摇中轴上的把手,一桶水就提上来了。
像这样的人家还是少数,也是大家羡慕的那种。多数人都拿自来水牌,去定点放水的地方接水,有时等待接水的人排出长队,挑水的人一不小心把水弄洒了,水落到地面瞬间结冰。左不层、右一层的,走路时一不留神就会摔到,吃水那个费劲,别说洗澡,就是擦屋子都要节省着用。
八十年代末,我家搬到林区。那里比三江平原先进很多,除了当地农村有草房外,林场都是清一色的砖瓦房,非常整洁。
而且家家都有一口“洋井”,一根寸管上面安个“洋井头”,一提、一压,水就从地下吸上来。
“洋井头”下放一口一米多高的瓦制大缸盛水,旁边是灶台,如果有空地,还要放一口大缸腌酸菜。
一开门,一股冷气像雾一样袭进来,门口就结成冰,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斧子砍冰。不然的话,冰积多了门就关不严,那样屋子里能冻死人。
到九十年代以后,每个山沟都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开澡堂。十里、八里远的人都去洗澡,有时候为了洗一次澡要排五、六个小时,实在等不了就放弃洗澡。
东北山里人冬天洗澡的时候,一般安排在逢年过节,或者去参加亲戚朋友喜宴或是聚会,都想把体面的自己展现给外人。
虽然东北的冬天很冷,但东北人很爱干净。他们因为自然条件没办法天天洗澡,但每天晚上临睡前要洗脸洗脚。
除此之外就是天天换洗内衣、内裤。在这方面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会几天换一次也说不定。
就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也不是每个人都天天洗澡,多数人一周洗一次。天寒地冻的,皮肤分泌的物质少,洗澡勤了感觉对皮肤不好,因为那里气候太干燥。
对于南方人来说,每天洗澡成了一种习惯,不洗总觉得少点什么。特别是冬天,南方人洗澡除了可以洗去异味以外,主要是用热水冲洗暖身子,抵御南方冬天阴湿的冷。
所以,关于洗澡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习惯,洗几次也根据当地风俗来吧,也可以看个人习惯。只要身体健康,怎么舒服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