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要说开国皇帝中,谁最幸运,当数隋文帝杨坚。虽然不能说杨坚是“躺赢”天下,但至少比起其他开国皇帝来,杨坚遇到的困难要少得多,至少有四大理由。
第一,杨坚自身奋斗少,是个“官二代”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官二代”,但赵匡胤的父亲只是个小官,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坐到殿前都点检的位置,那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功劳,而杨坚的运气就好的多。
因为总是在打仗的缘故,所以北周当时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最有实权的莫过于八大柱国和十二大将军,这些人的家族门阀后来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关陇贵族集团。
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是北周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被封为隋国公。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则是八柱国之一。这样的身世,可谓显赫一时,所以杨坚十七岁的时候就进入仕途,而且被任命为右小宫伯。
右小宫伯的职责是掌管皇宫宿卫,经常在皇帝面前晃悠,升迁很快,所以是个肥差。当时的北周权臣宇文护那是经常废立皇帝的主,现在讨好似的将这个肥差送给杨坚,不是看中了杨坚背后的家族势力,难道看中了杨坚的才能?
因为家族势力大,所以即便在杨坚表现出不肯投靠宇文护之后,宇文护甚至都没办法直接下手整治杨坚,只是八年内没有将其升迁而已。如果换做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只怕早就被宇文护拿下直接投入大牢之中了。即便如此,八年之后,杨坚还是依靠着家族背景升为大将军,出任随州刺史。
不肯投靠宇文护的杨坚,其实也不是他多有政治远见,而是他的父亲杨忠告诉他,“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因为杨忠也看不准将来宇文护能不能斗得赢周武帝宇文邕,所以让他静观其变。
老话说的好,还是朝中有人好作官啊,杨坚靠着家族的强大背景,在被权臣宇文护打压的情况下,仍旧成为了随州刺史这样的实权派人物。
第二,北周武帝帮他统一了北方
杨坚的好运还未结束。在他做了随州刺史之后不久,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冢宰宇文护被周武帝给杀了,朝政大权回到了皇帝手里。
当年攀附宇文护的人,大多受到了追究、查处,反之,不肯依附宇文护的人则受到了重用。杨坚当初不肯依附宇文护,那是听他父亲的话,为了保命不得已而为之的,但如今却成了一件大功劳。
此时杨坚的父亲杨忠虽然已经死了,但其家族势力还在,况且在宇文护掌权期间,杨坚属于被打压的人,所以周武帝很快就开始重用杨坚。不仅重用,而且还让太子娶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为太子妃,这下杨坚和周武帝成了亲家了,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
周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英主,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周的实力大增,很快就超过了一致压着北周打的北齐。并且,周武帝多次御驾亲征,大败北齐军队,终于在577年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地区。这是在北魏之后,北方地区的第一次统一。
在统一北方的战斗中,史书上没有杨坚的记载,这基本可以说明杨坚并未参与此事,否则以他隋朝高祖的身份,隋朝史官肯定要大书特书的。倒是在随后清扫北齐残余势力时,杨坚作为右路第三军统帅出场,并且势如破竹,立下大功。
杨坚这个“果子”摘的不小,回来后,周武帝任命杨坚为定州总管,进位柱国。总管算得上是一方封疆大吏,柱国是全国最高级别的军事统帅之一,杨坚身兼两职,可谓是位高权重了。
第三,周宣帝帮他剪除了宗室
如果周武帝能够活的长一点,那么统一天下的必然是他,但可惜的是,578年周武帝突然重病,一命呜呼。
继位的是武帝的儿子宇文赟,是为宣帝,还是个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宇文赟就是当年娶了杨丽华的那位太子,他一上位杨坚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丈了。
不过不妙的是,这位女婿似乎看不惯这位老丈人。宇文赟年轻气盛,又没有什么才能,所以把国家事务搞得一团乱。但他有一个长处,那就是对权力看的很重,凡是可能会威胁到他皇位的人,都被他清理掉了。
虽然杨坚也在他的“黑名单”上,但在周宣帝的眼里,他的众多叔叔们才是威胁最大的。按照先重后轻的原则,周宣帝首先开始对付宗室力量。
第一个倒霉的是宇文宪,是平齐的功臣之一,手握兵权,威望也高,周宣帝担心他谋反,抓起来杀了。接下来,只要是名声好、辈分高的亲王,周宣帝统统安排到了外地去任职,京城之内只留下了他的一个小弟弟和远房叔叔,对他毫无威胁。
除了剪除宗室力量外,周宣帝对武帝时期的元老重臣也不放心,杀了一批,贬走了一批。
杨坚可能是周宣帝最后要对付的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啊,周宣帝在580年6月,突然暴病身亡了。
第四,矫诏辅政,竟然是别人主动找上的他
按理说,周宣帝突然死去,只能说对杨坚的威胁去除了,却不能对杨坚有什么好处可言。但一个人的运气要是来了,那真是挡也挡不住。杨坚就在家中坐着,好事却找上门来了。
周宣帝因为是突然生病,所以当他叫御正大夫入宫起草遗诏的时候,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但是这时候小皇帝宇文衍才八岁,不能亲政,必须得有人辅佐才行。
这个时候,负责起草遗诏的御正大夫刘昉,就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造一份假的遗诏,让杨坚来辅政。
刘昉、郑译当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以后的政治生活铺平道路,但为什么会选中杨坚呢?原因竟然是,因为杨坚与辅政大臣这个位置毫无关系。
这么说,可能有人觉得疑惑,为什么杨坚不能当辅政大臣,刘昉他们却偏偏要选择杨坚呢?这是因为,杨坚是现任皇帝的姥爷,属于外戚,南北朝时期为了防止外戚专政,是不允许外戚当辅政大臣的,所以无论如何,这辅政大臣的位置都轮不到杨坚来坐。
但正因为如此,刘昉、郑译如果能将杨坚推上辅政大臣的位置,那就显得格外有功劳,杨坚更会感恩戴德,日后会更加照顾。如果两人选择了皇帝的爷爷或者叔叔,恐怕就会对他们爱答不理了。
而杨坚成为辅政大臣之后,本来应该有很多宇文家宗室的人反对才对,但是经过周宣帝的剪除,有实力的都被派到了外地,留京的都没什么实力,以致于杨坚以外戚的身份辅政,竟然没有一个有份量的人出来反对。等到外地的王爷们回到京城时,已经为时已晚,只能被杨坚各个击破了。
最后,北周宇文家族,从皇帝到王爷,被杨坚屠戮殆尽,一个不留。在这一点上,杨坚不如赵匡胤,起码后周柴荣的后代在宋朝得到了善待。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杨坚所做的最大贡献,是在建立隋朝的八年后,派出名将韩擒虎灭了南方的陈朝,从此已经分裂近300年南北方终于统一,实现了全中国的大一统。
综上所述,杨坚之所以能建立隋朝,统一天下,好运气真的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清朝学者赵翼称他“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此言不虚。
但是,也不能就因此说杨坚是“躺赢”得了天下,毕竟他本人的智慧、谋略也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建立隋朝后,杨坚勤于政事,又能躬行节俭,把一个大隋帝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可以称之为“英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