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葬后开棺捡骨重新下葬是少数南方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今年清明我刚刚经历过一次,作为北方人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今年清明假期,按照岳父的要求我们一家回到了广西来宾的农村老家里。因为今年家里有个重要的事情要做——给过世五年多的爷爷捡骨。
当地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个风俗,老人过世五年以后子孙晚辈要开棺捡骨,放到一个陶罐里面,再请风水先生帮忙选个宝地吉时重新安葬。用当地话讲叫做拾金。
清明早晨,天空阴沉沉的,我们一家人简单吃过早饭就马上出发,经过大半个小时的步行,到了当年爷爷下葬的地点。
我是第一次来这里,当年爷爷出殡的时候我在家照顾孩子并没有出门送爷爷最后一程。现在只能看到略微隆起30公分左右的一个小土包,上面满是野草野花。这和我们北方土葬大大的尖顶圆坟完全不同,略显寒酸。
岳父认真的摆放好祭品,点上三支香以后,我们全家人在他的带领下依次跪倒在地。岳父低声向爷爷禀告今天给他老人家拾金捡骨的事情。
简单又庄重的祭拜仪式完成以后,我和小舅子两个人拿起铁锨慢慢的扒开了坟头,露出爷爷当年去世时候安眠的棺材。我们三个人合力把棺材盖抬起来放到一边,里面露出褐黄色的一副人形骨架,旁边杂乱的散落着一些半损坏的陪葬品。
我撑着伞,岳父跪在地上从爷爷的脚骨开始依次捡起,用白毛巾仔细的擦拭以后递给旁边跪着的小舅子,小舅子接过来后逐一放进准备好的黑色陶罐里面。岳父一边捡嘴里一边小声说着话,因为说的瑶族语,我基本上完全听不懂了,大意应该是向老人家禀告给他换个风水宝地请他安息长眠。
不到20分钟,完成了捡骨仪式,岳父郑重的把陶罐的盖子盖紧。我和小舅子又把棺材盖放回去,把扒开的土堆重新合拢了起来。小舅子打着伞,岳父抱起装着爷爷尸骨的陶罐,我们一家人慢慢的走回了家。
到家以后,岳父直接把陶罐放到祠堂的角落里,在供桌上面祭祀祖先一次。应该是向祖先们禀告今天把爷爷的尸骨带回了家,暂时先安放在祠堂里面,等吉时到了再把他老人家安葬到风水宝地里面。
先人去世下葬五年后捡骨重葬在南方农村地区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丧葬习俗。两广地区尤为普遍,特别是在客家人口聚集地还有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捡骨重葬,给已逝先人找个更佳的风水宝地。寓意着让先人安眠的更舒适,也有恳请先人庇佑子孙后代福康的意思。
不过我想除了朴素的情感寄托外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一是当地多山区丘陵,在当地完全靠人力抬棺下葬,因为道路不平坦,只能选择就近下葬,如果距离较远,老人去世以后抬棺出殡会非常困难。
二是当地多雨水,可能几年以后老人的棺材就会坍塌,尸骨被污水浸泡。作为晚辈肯定不忍心让先人承受如此“痛苦”,所以会选择五年后捡骨用陶罐重葬。
至于为什么绝大多数地区都是选择老人去世五年后再捡骨也比较容易理解。人去世以后,如果选择土葬,那么肌肉皮肤和人体器官有一个腐烂消失的过程。时间太短的话可能还没有完全腐烂,无论是恐怖的视觉冲击还是难闻的气味,对晚辈捡骨都是非常大的压力。大多数人都会很害怕,不敢“捡骨”。说实话即使胆子再大,面对腐尸也不好操作。
但是一般也都会选择在十年以内,原因也很简单。担心先人的尸骨长期搁置,如果环境差,可能骨头都会腐化不成型了。
笔者来自北方,在我们当地是没有类似这种习俗的。反而更推崇先人去世以后轻易不动土迁坟。据我所知,只有三种情况下子孙晚辈才会不得已给祖先迁坟:回归祖坟、国家占地、风水实在太差给后辈带来大量霉运。不管那种迁坟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晚辈会认为迁坟是晦气的事情,更是打扰祖先安眠的大不敬之举。
其实无论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轻易不迁坟还是南方少数地区的老人去世五年后捡骨重葬,都是我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习俗。大家没必要过分解读,更无需批判。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朴素的孝祖文化的体现之一,虽然会略显封建迷信,但是毕竟无伤大雅,也不会劳民伤财,希望大家理智客观的面对它就好了
|
|